中國近年積極推行熊貓保育工作

1. 人工授精增加繁殖


1980年,在四川臥龍野外保護站裏的大熊貓只有8隻,由於生殖系統退化,100隻大熊貓中只有7~8隻有配種能力;即使配上種,只有30%~40%的雌性大熊貓能成功受孕,且幼仔成活率不到40%。故此,中國決定在臥龍成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大熊貓的繁殖問題。

飼養專家們經研究發現,一般雄性大熊貓對雌性大熊貓沒有交配意願,故最後只能選擇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來為大熊貓延續後代。專家會先取成年、健康的雄性大熊貓精液放在冷庫裏保存,然後通過針管注射到雌性大熊貓的陰道裏,再通過體外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增加雌性大熊貓的受孕機率。

經過多年的研究,臥龍的專家們已經建立了“大熊貓精子庫”,解決了配種難題;透過進行“大熊貓體外促性腺激素”等一系列課題研究,提高育齡雌性大熊貓的受孕率;而為了逐漸恢復和刺激大熊貓的生殖繁育能力,教導4歲(青年期)的大熊貓如何交配,專家透過播放大熊貓交配的錄影,以刺激它們對交配的需求和生殖器官的發育。
通過人工受孕剛剛產下第一胎的雌性大熊貓,大部份不懂得照顧幼仔。因應上述幼仔難成活的問題,專家決定進行人工育幼,在初生幼仔人工飼養一段時間後,才交還給大熊貓媽媽照顧。

2. 建立保護區
對大熊貓密集的地區和棲息地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取得了明顯進展,以保護大熊猫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從最初的4個增加至目前的60餘個,總面積近320萬公頃,使70%的野生大熊貓個體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發展到近1600隻;在保護區內,堅持常年巡邏檢查,搶救生病和挨餓的大熊貓,制止和懲處危害大熊貓的犯罪行為。

同時透過進行治山治水,恢復植被,防治各種自然災害,減少人類活動對大熊貓野外生息的干擾,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大熊貓分佈縣基本都有野生動物管理機構,保護區以外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基本都能得到有效保護。

3. 遷地保護
當物種自然棲地大面積破碎、種群數量下降到接近1000隻時,就應考慮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建立一個穩定的種群,再進行野放以補充野外種群數量,由於人工環境往往在棲息地之外,所以這種模式被稱為“遷地保護”,以扶助野外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隨著大熊貓科研及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使得圈養的大熊貓種群得以快速增長,到2009年,圈養大熊貓的數量已達293隻。
 
最後更新日期 : 03/10/2018
請使用Chrome瀏覽器
市政署©版權所有 2018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 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