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成為瀕危物種

​大熊貓是一個種群龐大的繁盛家族,牠曾廣泛分佈在中國東部、南部的十六個省區及毗鄰的緬甸、越南等國的部分地區,但時至今天,大熊貓卻只能散落隱居在青藏高原東緣及秦嶺南坡一帶六塊土地的山林裏,總數量僅1600餘頭,淪為珍稀物種,整個種群瀕臨滅絕的邊緣。

導致大熊貓走向衰敗的原因有以下數種:
1. 氣候劇變
由於受第四紀冰川的作用,氣候變化劇烈,生存條件惡化,與大熊貓同時代的許多其他動物,如劍齒虎、劍齒象、中國犀等在氣候巨變中,未能擺脫滅絕的厄運。大熊貓雖然存活下來,但從此災難不斷,分佈範圍不斷變小,種群數量也不斷下降。
2. 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熊貓雖然在氣候劇變的考驗下存活下來,但其後人類對大熊貓的生存威脅,卻是雪上加霜:
- 人類捕獵大熊貓
使有限的種群數量進一步減少,特別是在西方傳教士大衛在寶興發現大熊貓後,外國捕獵者大量湧入中國,瘋狂捕獵。而國內一些不法分子,面對暴利的誘惑,也置國家保護法律於不顧鋌而走險,直接威脅著熊貓的生存。
- 人類生產活動無節制的擴展
隨著人口大量增加,城鎮發展,森林被大規模採伐,大熊貓棲息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生活空間被大幅度壓縮,加上人工修建鐡路、公路、水庫等大型工程,更造成大熊貓棲息地消失和族群被分割狀況十分嚴重。
大熊貓分佈區已由約5萬平方公里縮小到1萬多平方公里,現在生活在中國野外的1600隻大熊貓,主要分佈在四川、陝西及甘肅三個省,岷山、秦嶺、涼山、大相嶺、小相嶺及邛崍山等六個山系。這些大熊貓棲息地位處各省巿行政區間的疆界,也被公路、橋樑、河流、鄉村等切割成20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狀種群分佈,個體被迫散居各地,難以自由遷移交流,導致牠們近親繁殖,喪失遺傳多樣性,最終出現種質轉差而逐一滅絕。
因應大熊貓棲息地嚴重的零碎化,曾有專家建議在大熊貓的棲息地區修建橋樑和公路時,迫不得已的補救辦法是修建生態走廊帶,但是大熊貓是逃逸性很強的物種,它們需要大面積的生態環境,故依靠這類修建生態通道的方法來保護是遠遠不夠的。
3. 自身繁殖力低
成年大熊貓每年僅發情一次,每胎1至2仔,剛出生幼仔體重僅100餘克,發育不完全,抵抗力差,成活率低,在人工飼養情況下,成活率亦僅37.6%。在野外,熊貓新增幼仔的成活率就更低,由於受人為影響、種群隔離、發情期雌雄個體不能相遇等因素影響,錯失繁殖機會,加上病老死亡,熊貓種群的自然增長速度相當緩慢。
中國生物保護專家稱,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環境被城市迅速的發展分割隔開,使得牠們已經無法自由遷移至其他地區進行交配,導致近親繁殖風險增加。如果情況繼續下去,被稱為中國國寶、世界瀕危動物的大熊貓,可能會在兩到三代內絕種。
4. 食物種類單一
大熊貓食性範圍狹窄,以竹為食,但竹子具有週期性開花的特性,開花後即枯死(約60年一週期)。竹子開花本是一種自然規律,大熊貓在其生存過程早已適應了這個規律,但現今棲息地的破碎化問題及人為干擾,竹子開花枯死如同雪上加霜,造成大熊貓的食物短缺,大量個體病餓而死亡,對熊貓群的生存構成巨大威脅,特別是部份只有一種竹子可供食用的地方,這種威脅就更大。
 
最後更新日期 : 03/10/2018
請使用Chrome瀏覽器
市政署©版權所有 2018 | 私隱政策 | 免責聲明 | 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