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會見行政長官崔世安時表示,中央決定向澳門再贈送一對大熊貓,希望牠們在澳門健康成長,給澳門同胞帶來歡樂。
對中央政府再贈送一對大熊貓給澳門,全澳市民均感到高興,熱切期盼的喜訊終於來臨。2015年4月,“跟進中央政府送贈大熊貓工作小組”赴成都與中央贈澳大熊貓遴選專家組舉行工作會議,專家組從大熊貓的年齡、身體健康狀況、行為和心理健康、繁殖及遺傳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綜合的研究和評估,在符合年齡的五十五隻大熊貓中篩選出最優秀的兩對,並在會議上簡介了四隻大熊貓的性格及遺傳史等資料,經詳細商討及親訪入選的兩對大熊貓後,最終確定譜系號667雌性的“蜀蓉”及譜系號726的雄性“婭林”為來澳大熊貓。確定來澳大熊貓後,本澳隨即派大熊貓飼養員前往成都與“蜀蓉” 和“婭林”培養感情並配送南方竹子至成都讓一對大熊貓試食,為牠們來澳做好準備工作。
考慮到大熊貓“開開”、“心心”的名字是由澳門人所選,在澳門經已深入人心,具有保育大使的象徵性意義。而且“開開”、“心心”親切可愛,寓意歡樂,代表了澳門人的美好願望,亦直接表逹澳門市民對中央贈送大熊貓的喜悅之情。因此,新一對大熊貓“婭林”、“蜀蓉”將繼續沿用“開開”、“心心”作為名字。
“開開” 和“心心”抵澳後於金像農場進行隔離檢疫期,同時開始逐漸適應澳門的氣候、食物和規範化的操作模式。完成隔離檢疫期後“開開” 和“心心”正式入住澳門大熊貓館,與澳門市民及旅客見面,肩負動物保育大使的工作。
國家林業局公布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大熊貓和許多野生動物一樣面臨瀕危滅絶的邊沿,濫伐森林和竹林,導致大熊貓棲息地被破壞,大熊貓被逼散居各地,增加大熊貓尋覓配偶的困難,使大熊貓面臨生存的困境。為了幫助大熊貓逃離滅絶的旋渦,保育機構對大熊貓實施遷地保育,將大熊貓遷至合適的地區繁衍,遷地保育的最終目的是待棲息地回復至合適動物生長繁殖後,動物能回到自然棲息地生存繁衍。
大熊貓作為傘形物種,意為保護牠們的棲息地的同時,能有效保護與牠們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其他動物。因此,大熊貓就像一把保護傘,庇護着其他動物。大熊貓作為保育大使,於澳門肩負起推動動物保育教育的重任,希望民眾將對大熊貓的關愛延伸至其他動物,一同參與推動動物保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