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在四川卧龙野外保护站里的大熊猫只有8隻,由于生殖系统退化,100隻大熊猫中只有7~8隻有配种能力;即使配上种,只有30%~40%的雌性大熊猫能成功受孕,且幼仔成活率不到40%。故此,中国决定在卧龙成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大熊猫的繁殖问题。
饲养专家们经研究发现,一般雄性大熊猫对雌性大熊猫没有交配意愿,故最后只能选择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来为大熊猫延续后代。专家会先取成年、健康的雄性大熊猫精液放在冷库里保存,然后通过针管注射到雌性大熊猫的阴道里,再通过体外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增加雌性大熊猫的受孕机率。
经过多年的研究,卧龙的专家们已经建立了“大熊猫精子库”,解决了配种难题;透过进行“大熊猫体外促性腺激素”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提高育龄雌性大熊猫的受孕率;而为了逐渐恢复和刺激大熊猫的生殖繁育能力,教导4岁(青年期)的大熊猫如何交配,专家透过播放大熊猫交配的录影,以刺激它们对交配的需求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通过人工受孕刚刚产下第一胎的雌性大熊猫,大部份不懂得照顾幼仔。因应上述幼仔难成活的问题,专家决定进行人工育幼,在初生幼仔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才交还给大熊猫妈妈照顾。
2. 建立保护区
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进展,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从最初的4个增加至目前的60餘个,总面积近320万公顷,使70%的野生大熊猫个体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到近1600隻;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
同时透过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大熊猫分佈县基本都有野生动物管理机构,保护区以外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基本都能得到有效保护。
3. 迁地保护
当物种自然栖地大面积破碎、种群数量下降到接近1000隻时,就应考虑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建立一个稳定的种群,再进行野放以补充野外种群数量,由于人工环境往往在栖息地之外,所以这种模式被称为“迁地保护”,以扶助野外栖息地的保护工作。随著大熊猫科研及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圈养的大熊猫种群得以快速增长,到2009年,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达293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