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成为濒危物种

​大熊猫是一个种群庞大的繁盛家族,牠曾广泛分佈在中国东部、南部的十六个省区及毗邻的缅甸、越南等国的部分地区,但时至今天,大熊猫却只能散落隐居在青藏高原东缘及秦岭南坡一带六块土地的山林里,总数量仅1600餘头,沦为珍稀物种,整个种群濒临灭绝的边缘。

导致大熊猫走向衰败的原因有以下数种:
1. 气候剧变
由于受第四纪冰川的作用,气候变化剧烈,生存条件恶化,与大熊猫同时代的许多其他动物,如剑齿虎、剑齿象、中国犀等在气候巨变中,未能摆脱灭绝的厄运。大熊猫虽然存活下来,但从此灾难不断,分佈范围不断变小,种群数量也不断下降。
2. 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熊猫虽然在气候剧变的考验下存活下来,但其后人类对大熊猫的生存威胁,却是雪上加霜:
- 人类捕猎大熊猫
使有限的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特别是在西方传教士大卫在宝兴发现大熊猫后,外国捕猎者大量涌入中国,疯狂捕猎。而国内一些不法分子,面对暴利的诱惑,也置国家保护法律于不顾鋌而走险,直接威胁著熊猫的生存。
- 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的扩展
随著人口大量增加,城镇发展,森林被大规模採伐,大熊猫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活空间被大幅度压缩,加上人工修建鐡路、公路、水库等大型工程,更造成大熊猫栖息地消失和族群被分割状况十分严重。
大熊猫分佈区已由约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万多平方公里,现在生活在中国野外的1600隻大熊猫,主要分佈在四川、陝西及甘肃三个省,岷山、秦岭、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邛崍山等六个山系。这些大熊猫栖息地位处各省巿行政区间的疆界,也被公路、桥樑、河流、乡村等切割成2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状种群分佈,个体被迫散居各地,难以自由迁移交流,导致牠们近亲繁殖,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出现种质转差而逐一灭绝。
因应大熊猫栖息地严重的零碎化,曾有专家建议在大熊猫的栖息地区修建桥樑和公路时,迫不得已的补救办法是修建生态走廊带,但是大熊猫是逃逸性很强的物种,它们需要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故依靠这类修建生态通道的方法来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3. 自身繁殖力低
成年大熊猫每年仅发情一次,每胎1至2仔,刚出生幼仔体重仅100餘克,发育不完全,抵抗力差,成活率低,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成活率亦仅37.6%。在野外,熊猫新增幼仔的成活率就更低,由于受人为影响、种群隔离、发情期雌雄个体不能相遇等因素影响,错失繁殖机会,加上病老死亡,熊猫种群的自然增长速度相当缓慢。
中国生物保护专家称,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被城市迅速的发展分割隔开,使得牠们已经无法自由迁移至其他地区进行交配,导致近亲繁殖风险增加。如果情况继续下去,被称为中国国宝、世界濒危动物的大熊猫,可能会在两到三代内绝种。
4. 食物种类单一
大熊猫食性范围狭窄,以竹为食,但竹子具有週期性开花的特性,开花后即枯死(约60年一週期)。竹子开花本是一种自然规律,大熊猫在其生存过程早已适应了这个规律,但现今栖息地的破碎化问题及人为干扰,竹子开花枯死如同雪上加霜,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大量个体病饿而死亡,对熊猫群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特别是部份只有一种竹子可供食用的地方,这种威胁就更大。
 
最后更新日期 : 03/10/2018
请使用Chrome瀏览器
市政署©版权所有 2018 | 私隐政策 | 免责声明 | 使用条款